-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正文
-
兰德公司:中国并非战后国际秩序的破坏者
来源:上海美国研究发布时间:2018-05-10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建设可持续的国际秩序”项目日前发布报告称,如果美国想要继续做全球领导者,有效运转的国际秩序不可或缺,没有这种秩序带来的利益和合法性,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将失去经济和战略可行性。同时,中国并非国际秩序破坏者,而是一个有条件的支持者。
一、战后国际秩序依然充满活力
“建设可持续的国际秩序”项目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特点和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当前的国际秩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尽管战后国际秩序面临巨大压力,但主要机构、规则和规范目前依然充满活力。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等其他大国公开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长期的经济不景气以及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持久破坏,引发了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作为战后秩序基础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强烈反对。但另一方面,目前并未出现对现有秩序的直接的修正主义反叛;大国为地位、影响力和经济领先而展开竞争,但由于利益问题无法解决而引发直接军事竞赛的情况依然十分有限。
第二,战后秩序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某些国家的直接挑战,而是人们对战后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共识的不满日益上升。如果西方乃至全球民众继续对作为战后秩序核心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及制度丧失信心,战后秩序就会从内部被掏空,失去其大部分影响力。
第三,国际经济秩序是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和安全秩序的引擎。对政策制定而言,该结论有两个互相有些冲突的重要含义。一方面,维持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有效性和连贯性是建立有意义的多边秩序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自由国际秩序的模型和理论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缓慢,若想维持当前的秩序,就必须对这些模型和理论进行翻新和改革。
第四,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必须让位于更加公平的多边治理体制。战后秩序对促进和平与繁荣等共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对美国尤为如此,它为美国带来了重要的竞争优势。但如果当前秩序在多边和共享方面进一步有所发展,那它将变得更具生命力。部分原因在于国际体系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当前世界正变得不那么以美国和西方为中心。此外,美国可能不具备继续像过去那样执行所有规则的意愿或能力。
二、中国并非战后国际秩序破坏者
报告指出,中国是除美国之外决定战后秩序未来走向的主要力量,但中国不应当被视作战后国际秩序的敌人或颠覆者,而应被视作一个有条件的支持者。
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参与一直是复杂且经常相互矛盾的。中国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过去十年的态度和行为,表明它有意愿挑战和修改现有秩序的某些方面。中国想从变化中的国际秩序中得到什么?中国的追求与一个真正共享的国际体系是否兼容?这些问题目前无法回答,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也将是未知数。
然而,中国已经认识到多边机构和进程对于实现其利益而言不是必不可少的。像美国和其他大国一样,在事关本国的重大利益时,中国也会要求自己成为规则和规范的例外者,但这不足以否定其对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或许最大的未知数是:中国与美国为塑造国际秩序而展开的竞争是否会为升级为冲突?
三、政策建议
报告称,若美国想要继续做全球领导者,有效运转的国际秩序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秩序带来的利益和合法性,美国的领导地位将失去经济和战略可行性。为了让美国在塑造国际秩序时实现自身利益,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一个更具文化包容性、不给予西方特权的共享秩序。
美国必须与当前经济秩序中的其他主要国家合作,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申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争端解决机制的支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提升全球金融架构的稳定性。
在制定策略推广自由主义价值观时,既要寻求策略的有效性,又要避免干涉主义。
努力形成政府间集体行动机制,并且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明确和重视国际关系中的基本规则,尤其是保持贸易开放和避免侵略他国领土。
利用国际秩序的规范性力量和向心力,来塑造修正主义国家的行为。
(来源:上海美国研究,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