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舆情快递

着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来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19-12-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理论家、战略家、思想家新的理论境界、开放视野和博大胸怀,就生态文明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演变规律、发展动力和历史使命等崭新科学论断,全面、系统、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视角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继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科学学说组成的传统认识之后,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到达人与自然和谐和解、和谐共生较高发展阶段的第四大科学学说。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永恒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永恒的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三个方面,即自然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就自然辩证法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毫无疑问是中国21世纪最大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就历史辩证法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仅是历史性话题,也是时代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就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从区域发展、生态与文明的历史性兴衰角度提出的时代课题。

就唯物辩证法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著名的科学论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形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的新境界,创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1.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推自然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不考虑或者鲜有考虑;“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基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之间的矛盾显现,人们意识到“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从而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从整体看,“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由此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山论”所揭示的自然辩证法,饱含三层环环相扣的递进关系。一是关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在人与自然、文明与自然面前,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主张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放弃自身的尺度。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他又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那种一谈到生态文明,就乞求原始、原生态的那种生态中心主义者眼中的纯粹自然,至少目前来看,与“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人整体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繁荣和进步,无不昭示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任务、立足点和建设后现代社会主义的前提。

二是关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人类深思和反省。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包括我国快速工业化进程在内,都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三是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因为:(1)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2)“美丽经济”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在了解到当地村民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收入普遍比过去明显增加、日子越过越好时,他指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2.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始终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核心一点,就是始终牢牢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生产观的根本范畴,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一种更高级别、更高形态的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然。把生态要素引入生产力范畴,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纠正以往离开环境保护单一追求经济建设的错误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一定是解放生态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定是发展绿色生产力。也只有解放生态生产力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作为人类更高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体现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作为劳动者的人如何通过生态实践这个生态文明社会人类活动的特质所要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性。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所有工作,都应当从这个本质出发,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战略方向,始终是引领历史的大趋势。

3.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的一门历史科学,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就能兴盛;反之,人类将遭受到自然的惩罚、报复,其文明就要衰落。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居民为了耕地而毁灭了森林,渐为沙尘所掩埋而成为不毛之地自此文明不复。历史的教训令人十分痛心。当今时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问题十分普遍,系统性、区域性、全球性生态危机十分突出;当今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一下子集中显现,不仅生态环境中的历史欠账难以归还,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确立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战略,等等,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就是从“生态”与“文明”的战略视角,按主要矛盾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生态灾害。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党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范畴、历史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地位。“千年大计”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一道表明:如果不从现在立即行动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恐怕要让我们沉痛思考中华文明要向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所昭示的生态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的历史性态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世致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品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创新。必须着力从战略上协同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1.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品格,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看待绿色产业怎样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在于绿色化,绿色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民经济绿色产业的规模化、常规化和常态化,再也不能是诸如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上车、后买票等“先后”理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形态,就是以生态产业为社会的中心产业,它不否定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生物生长的规律为依据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的新型国民经济结构。在亦走向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当代中国,发展新能源、新工业,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为时代亟需。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也是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在信息产业、智能化应用、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生态技术、循环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由此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和力量,绿色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现在,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绿色强国转变的重要契机。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创新居首,突破重大生态技术,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产业体系,迈步现代产业经济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经”。

2.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品格,要求我们统筹认知、融会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

科学认知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需要与科学认知“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科学论断相统筹。唯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新常态”“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关键术语的内在逻辑一致;也才能更好地确定党的十九大首次就现代化所给予的“绿色属性”的界定,才能理解其作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科学论断的界定。新时代,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对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实现传统经济的生态化和现代生态经济规模化提出的两个重大战略。

3.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品格,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和实际工作中,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们一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搞经济建设,就一定会破坏生态环境;只要抓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就应当束之高阁,为懒政、庸政、惰政找借口。必须为生态文明建设寻求市场内生动力,创新绿色发展新机制。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远的科学社会主义品格

1.生态不文明不是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总体布局,是从总揽和统摄全局的高度作出的总体筹划和总体安排,是就这一事业所作的最重大最根本的战略部署。“五位一体”是整体性战略部署,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属性相关,也与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高度一致性相关。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建设,内在地、逻辑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滞后都会影响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少了哪一个板块,都会造成木桶短板效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视角看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化和深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把握总体布局中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在整体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中全面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全社会都要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2.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关系铁的纪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断深化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科学政绩观建设,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说,“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虑评价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等科学论断和建设思想,无不是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等方面就生态文明建设与上层建筑和谐匹配所确立的战略之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开放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正是通过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从而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社会构筑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及一系列制度和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与执行党的严明纪律、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落实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党的领导发挥了根本性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无疑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根本思想遵循。

3.科学社会主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此外,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将更加合理化,“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共产党人既要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仰,也要有主动转变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觉。

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呼声,是新时代的最强音;生态文明建设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当代中国、当代世界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社会主义所共有,而且是整个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必须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为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体系,发挥了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思想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发展,特别是关于绿色发展的真经,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找到新的注解,避免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一关了之。只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放在经济思想的范畴内,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找到动力。只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主动。必须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政治使命,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毫不动摇、不左不右坚决执行下去,迈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